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现场观摩了思政课教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求思政课的“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但其真理的光辉将是永远都不可磨灭的!

  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十分深刻,极其重要,我听起来也倍感亲切。因为我三十多年前写了一篇教学论文,题目就是《要把政治课上成讲道理课》,虽远没有把讲道理上升到思政课的本质高度上来认识而显得肤浅了许多。可惜这一问题在当时并不受待见。当时是提倡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反对老师一言堂和满堂灌(这些也许均没有错),但同时却忽视了思政课的特点,就是如总书记之所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因为思政课所讲的都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真理往往都是极度抽象与很难理解的,它没法在学生的头脑中直观体现和主观自生出来,而只能是从外面灌输进来的。没有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并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不可能为年轻的学子们所深刻理解并转化成自觉行动,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达成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来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讲解,道理才会越讲越明,越辩越明。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思政课课程内容同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一样,都是科学的真理体系,它不是可以任人摆布、让人无法理解和捉摸的小姑娘。而是可以通过“讲道理”让人深刻地掌握它的。有一名数学老师就曾对我说,你们这些教政治的老师,教起学来总是变来变去的,今天这样讲,明天又那样讲,没有一个准星。不像我们教数学的,一直都讲“3+2=5”,从来都没有改变过。这种调侃显然是一种误解。但这种误解又的确不是完全的胡说八道!比如今天说,“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明天又会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必须果断地抛弃它!这时候就要求思政课老师一定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楚何者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何者乃是修正主义的谬论。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而中国人民和国际共运几十年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后者不论在苏联、在东欧,还是在中国都已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只有前者才是经得起历史实践检验的颠补不破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对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思想深处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不能让思政课在自己的手里变成事实上修正主义政策的奴婢。在正轨的课堂上可以适当地含蓄应对(这是让人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弄清楚个中的是非曲直、真假对错!实践证明,这样做还是卓有成效、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受到的危害变得最小、对其树立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则是有益的,同时尽量不影响学生们相应的考试成绩。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是自然科学知识,一门是社会科学知识。哲学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但一般还是把它视为社会科学的。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知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数理化天地生(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六大门类;社会科学也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文史哲政经法(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六大门类。其中作为自然科学的数理化地(含天文学)生,作为社会科学的语言文学(语文、外语)、历史,(至少在初中与高中阶段)都有专门的课程讲授,社会科学的其他课程还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在初中与高中阶段)四大门类则只能通过一门课程即思政课来讲授,还有历史学中的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也要纳入思政课中来。思政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即使暂时撇开德育要求,单单从科学知识体系来说,同其他任何课程比较起来,思政课所承担的任务也是既广且深,没有任何可被轻视的理由。所以,思政课其实应该是同语文、数学并重的一切中国学生都必修的一门最重要的主课,绝不能把它看成单纯的德育课或政治说教课而随意忽视它。

  如此,思政课就同时具有科学性(或叫真理性)与革命性(或叫阶级性)的双重属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其中的革命性、阶级性又紧紧地寓于科学性之中,并通过科学性显示出来。所以,越是通过讲道理,将其科学性、真理性揭示清楚,讲深、讲透、讲活,就不仅越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知识与智力水平,而且越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其阶级性、革命性的作用来,越能有效地发挥出寓于其中的德育功能,不断地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与道德品质层次来。反过来,其政治思想水平与道德品质层次提高了,又更有利于其科学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的不断增强。

  就是说,思政课初看起来似乎只是纯粹的德育课,其实确是德育与智育、体育高度统一的课程,重复地说,要让它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本身就必须是深刻的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必须能闪烁出普遍真理的光辉,必须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必须能够入心入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比其他一切课程的要求都要严格得多、深广得多,而绝不能把它变成单纯的政治说教课,更不能把它理解成一些抽象的教条。

  在我国今天的教育体系中,有一门课程被拔高到了不适当的高位,这就是外语课(其中主要是英语课),它竟然从幼儿教育开始,在我国整个大中小学乃至研究生教育中都一直被放到同我们的语文与数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所占的课时相当长,而且从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直至考研、考博都离不开外语,所占的比分也同语文、数学一样最高。理由是改革开放就离不开同外国人打交道,离不开外语。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各级各类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用得上外语的比例真是少之又少。外语课必须开设,毋庸置疑;但完全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切学生的必修主课来开设,从而白白浪费掉太多学生的太多学习时间。取而代之的恰恰有一门课程,就是思想政治课,才是应与语文、数学并重的课程。虽然所用课时远无须那么多,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无须那么高。

  说一大段题外话:为什么能够把哲政经法四门课程乃至一些历史课程统统融入思政课一门课程之中呢?我国的孙中山先生曾经给“政治”一词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治理。治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这一定义虽然经典,却并不完全正确。在我看来,“政”不只是“众人之事”,主要指众人之间的关系,“治”也不只是治理,还有统治、治理、调整、处理之意。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统治、治理、调整、处理人们(特别是各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及其内部)之间关系的活动就是政治。在阶级社会里,这种统治、治理、调整、处理活动不可避免的要统统都表现为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又会基于所处社会的经济基础并服务于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列宁才认为,政治就是不同阶级、特别是根本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为了能够在这种阶级斗争中不断地取得胜利,参与斗争的阶级就必须能够团结尽可能多的人们共同奋斗,并最大程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毛主席还进一步指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由此,思政课首要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毋容置疑的。由此观之,不仅政治学课程可以在思政课中讲授,哲学、经济学、法学甚至历史学等也统统都因与统治、治理、调整、处理各不同阶级、阶层、集团之间及其内部关系的需要密切相关(哲学提供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经济学本来就是研究作为人们之间关系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法学(以及相关的道德伦理学)则就是研究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甚至历史学也主要是讲历史上的不同阶级、不同集团的人们是怎样统治、治理、调整、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从而也都可以、而且应该纳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来的。

  但这样说,不是只要将思政课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上来认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翻开今天我们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科书,存在的问题真是多多。

  比如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政课,名称竟然不是《思想政治》课,而是《道德与法治》课。在名称上就很不靠谱、也很不地道!我们知道,同“道德”相对应的是“法律”而不是“法治”;同“法治”相对应的是“德治”而不是“道德”。为什么不叫《道德与法律》课或《法治与德治》呢?这是因为有人希望中学生有“道德”,但却想抽象掉道德的阶级性,而不希望这个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天知道是什么道德!);喜欢谈抽象的“法治”(却竭力反对“人治”——其实,离开了“人”,所谓的“法治”怎能实施下去?),更不希望有“德治”即共产主义道德的治理与之相并列。因而就弄出了个不三不四的《道德与法治》来。要知道,我国不仅需要依法治国,而且更需要以德治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德治应该比法治要更重要。

  翻开初中六册《道德与法治》课本,充斥其中的,是大量的“活动”内容,虽然不乏大量紧跟当前政治形势的内容,但本应寓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却基本上不见了踪影,更处于没有道理可讲的地步。学生们听了这样的课以后,可以用“不知所云”四个字来形容。对这样的所谓思政课,普遍存在的是老师不愿意讲(也没法讲),学生们不愿意学(学了也没用),“学”过了不久后就会忘得精光这样的尴尬境地,白白浪费了学生们许多宝贵的学习时光。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述至少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根本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在我看来,我国思政课教学最好的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那时的思政课教学也有很多问题)。当时经过建国三十多年经验积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已经相当成熟,且思政课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也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已经成为了全党的共识。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果断取消阶级斗争为纲已经产生了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伟大与科学性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产生了动摇,使得思政课的“改革”似乎已经势在必行,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初中思政课取消了《社会发展简史》,初升高考试乃至中考、高考也取消了思政课作为一切学生必考科的地位。

  许多人不知道,取消《社会发展简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件相当严重的政治事件(可惜至今都没人清晰明确地指出、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本来,在建国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甚至在建国前的解放区,《社会发展简史》都一直是许多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课。有许多老一代革命家都是学习了《社会发展简史》后走上革命道路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的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而系统阐述这两大发现常识的,《社会发展简史》绝对无法回避而功不可没。取消《社会发展简史》教学,无论事实上的原因何在,都的确反映了反毛、反共、反人民、反马列的修正主义分子们阴暗心理的需求。建国已经七十多年了,为什么许多人竟然说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能够肆意曲解科学社会主义?初中教育取消《社会发展简史》教学,绝对是其最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拨乱反正,必须重建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教育中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遵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顺序来循序渐进,系统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幼儿与少年时代,知识结构相对简单,思想单纯,应该赋予其最简单的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可以大力提倡向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来的大量优秀人物学习,特别是要向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历史上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向当代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学习,向大量默默无闻、甘心无私奉献的普通工人农民学习,摒弃那些无聊的“明星”,摒弃一切低级趣味,从热爱班集体、尊重师长(父母、老师、长辈)、友爱同学、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讲究文明礼貌谈起,逐步让小学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社会公德,明确《小学生守则》等对少年儿童的纪律等的行为规范要求,让学生从小就受到克服传统的私有观念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树立强烈的集体主义思想意识,学习做新时代的小主人。道理可以讲得简单一些、尽量通俗易懂,侧重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行动要求。立志做一名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名称可以称之为“思想品德”课。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初步树立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就应该直接学好《思想政治》课。可以用两个学年的时间,讲道德与法律常识,可以先用一个学期时间同小学阶段相衔接,重复“五爱”等教学内容,只是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提出对学生更高的行为要求,特别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强调“向雷锋同志学习”不能局限于“学雷锋,做好事”,更应该强调学习雷锋同志“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并非不可以,但全面发展,德智体就足够全面了,加上“美劳”就是要证明他们自己比毛主席高明,其实是狗尾续貂,多此一举,且易冲淡德育智育体育的功能;至于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也远不如培养“劳动者”更符合社会主义的民主平等要求与民主平等观念,更有利于那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的反腐败斗争,有利于那些所谓民营企业家们自觉地摒弃高人一等的错误观念,尊重劳动与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肯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反之,不尊重劳动与劳动者的“建设者、接班人”则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然后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可以讲法律常识课。让学生明确法律的阶级性,强调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与认可、由国家强制力强制实施的行为规则,弄清楚道德、纪律和法律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律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等,开始讲述我国最基本的法律(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常识。强调在社会治理方面,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依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同样重要,甚至前者可能更应略胜一筹。初三年级,就应该讲《社会发展简史》,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了。这里就无须多说了。同时,从初中开始(高中与大学更该如此),要抽出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每学期都应至少开展一次国内国际形势讲座,加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时事热点问题。

  高中阶段,就应该系统地教学马克思主义(马列毛主义)的基本理论常识了。高一可讲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常识;高二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常识;高三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大学与研究生阶段的思政课应该叫政治理论课,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体现出来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时把中共党史与国际共运史列为必修课。政治教育本科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教育还都应该有精选的马、列、毛经典著作选读(必修课)。

  贯彻“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不是“满堂灌”,仍须提启发式教学,注重方式方法。根据老师、学生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避免千篇一律。

  如讲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时,我就没有平铺直叙式讲解后,让学生记住宪法这一条文完事,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式的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深刻内含:①是让学生记住我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②要知道我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③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然后,重点来了: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三者之间绝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前两者是用来形容、修饰后者(“人民民主专政)”的: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是任何一种别的“民主专政”,而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让人民当家做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点到为止,不必展开);最后⑤告诉学生,最确切的说法——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能够准确描述我国国家性质的词是“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肯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离开了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存在的,一定是冒牌的“社会主义”国家。然后,我还进一步扩展说,⑥有人提到我们国家时,总是喜欢说“共和国”如何如何,这是很不严谨的。我国是共和国不假,但不是一般的“共和国”,而是“人民共和国”。“人民”两个字是无论如何也省略不得的!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我认为,讲到了这里,宪法第一条才算基本上说清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才算基本上说清楚了,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才算基本上说清楚了。学生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肯定会更深入了一层。

  在讲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时的“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时,我会以最“聪明”的动物大猩猩为例,指出,它在够树上的果实又够不着时,可以搬过来一块石头垫起来用“手”(上肢)够;还是够不着,它还能顺手捡起一根树枝把果实打落下来。但是,另外一个似乎更“简单”的动作如石头太大而试图将其敲碎,树枝上枝杈太多而试图将多余的枝杈掰掉,以更好地为够果实服务,它就无能为力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似乎极其简单的动作其实应该归之为“制造工具”,它是不会的。现在最聪明的大猩猩经过训练,甚至还能驾驶电动车行走,但如果电动车脱落了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去寻找到这颗螺丝钉并拧紧它的(虽然如果有人刻意教它这个动作,他也能够学会,但它是很难把找螺丝钉、拧螺丝钉的动作与可以很好地驾驶电动车的动作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应该归之于“制造工具”之列。从而得出结论:只有人才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而其他动物则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本能地获取现成的食物来维持生存——这才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只有人才能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其中重要的是火的使用,使人第一次征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至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动物都不会自主地使用火。从而让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以及劳动光荣的观念。并进而指出,恩格斯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仅适用于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而且它也事实上每时每刻都在每个人身上发生:客观上说,我们人身上的每个细胞也无一不是人们劳动产品的转化物。从根本上说,世间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者的劳动,就没有人类与人类社会的一切。一切瞧不起劳动与劳动人民的观念都是错误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