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证女”最新处理通报,舆情回应为何集中起来了?
这两天有点意思,前段时间闹得比较热的舆论事件,居然破天荒的都有了最后的处理结果出来,而不是倒反天罡,舆论把官方账号干的处于消失的边缘。
先说刚刚“亮证姐”事件的通报,如果建立在前期调查属实的情况下,还算有那么一点诚意,但不多。
诚意体现在牵涉的范围比较到位,不多的关键还是老问题,力度。
除了亮证姐被拘留,她老公的执法证被注销,其中那些上门的民警、写通报时耍小心眼的、审核故意放松的,以及防城区公安分局的副局长、局长,都牵扯到了。
这也算是一点点诚意,毕竟换个地方,有没有这次后续回应不好说,就算有,也大可不必把局长、副局长都带上。
有种“量换质”的诙谐感。但没办法,这种时候能看到这类似“等价代管”的处理方式,就会觉得还算有那么点诚意。
无他,因为其他一些,要么干脆装死,要么处理的像一坨。关键他还不让你说他处理的不好,不准你问他们,要坏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开除,才能追究刑责。
其实我昨天我写了篇“董某莹”和她姑姑那些烂事,也好奇为什么一篇看似站在人民的角度指责问题的通报,却没有坏人的名义和职位信息,导致我感觉看了些什么,实际上又什么都看到……就这么平易近人的问了两句,文章发出去迅速消失。
若这也说是诚意和态度,我觉得他们没把观众当人看。而两者一对比,更是惊觉防城区的通报,给足了群众面子。
还是那句话,别说好不好,你要看跟谁比。我考60分确实不算高,可扭头一看,是唯一一个及格的人,含金量不就上来了吗。
而且就像开头所说,最近对舆论的回应,有点意思,或者说,有点集中。“亮证女”事件才一个月左右不假,但“董某莹”那点事,可是好几个月之前的,也恰好凑在了这两天,这恐怕也并非意外。
此前,新华社刚刚发布了评论,意指某些单位,把网上的合理诉求当作“麻烦”、“风险”处理,一些领导更是患有“舆情过敏症”,掩耳盗铃。对网络舆论,应快速回应,妥善解决,即时反馈……
问题指出的相当到位,也绝对属于事实。但那些领导干部会不会听呢?
多少要听一点,表示一下,毕竟发声的可是新华社,直属国务院管理的正部级单位。你得给它面子。
所以,有些突然出现的回应,实际上是不情愿且仓促的,内容自然有敷衍了事的成分。因此处理的方式一出来,就受到巨大的争议。
这说明有些人啊,脱离实际太远了,就像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一样。晋惠帝以为人人都有肉吃,而他们则以为自己发出的通报,自己的处理方式很得人心。
实际上呢,大哥二哥,半斤八两。于是若其中有些稍微做个人的,就成了佼佼者。即我们上面说得,有那么一点诚意。
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这样的诚意才会自主自发,才会真诚真心。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