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划经济(六)——竞争毫无意义篇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及未来的智能社会中,什么样的经济是符合人类发展的?笔者从人民大众的视角出发,跳出知识精英的条条框框,对计划经济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索与研究,如有不到之处希望各位同志能够批评指正。(本文约3万字,陆续发表)
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去看待计划经济,那么就必然会发现很多反常识的神奇现象,而第三个神奇现象就是:竞争毫无意义!
在“赵老板”兼并之前,有两个建筑队,就要竞争。政府要建办公楼,两个建筑队都想接下来,我想把你挤掉,你想把我打跑,还向官员行贿。赵老板兼并之后,就没有竞争了,也不行贿了。
经济发展上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误区,就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竞争!事实真是如此吗?首先我们要搞明白,竞争到底是什么?竞争实际上只是个中性词,有很多人都习惯性认为竞争好,可是一涉及到自己利益时又认为竞争不好,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内卷,自己一旦不得势就很容易被竞争所吞噬,所以人们对待竞争其实是双标的,甚至是多标的!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竞争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及其影响是不同的!竞争到底好不好,关键要看它所适应的具体情况,尤其是竞争到底有利于谁?可以说,没有绝对的竞争,只有相对的竞争!竞争,通俗来讲就是人与人的相互争夺以达到胜利的目的,可以是心理需要,可以是行为活动,本质上就是利益驱使的一种私有制社会现象。所以,竞争的关键在于利益!
不可否认,有了利益的驱使,人们或多或少会追求一些对自己乃至对集体有利的经济发展。客观来看,竞争对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也是有一些积极因素的东西,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只能对竞争进行批判地继承。根据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即竞赛或者劳动竞赛!那么,什么是竞赛?它和竞争到底有什么区别?竞赛是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的相互提高,不涉及利益的争夺,以达到追求先进性的胜利目的,可以是心理需要,可以是行为活动,本质上就是先进性驱使的一种公有制社会现象。所以,竞赛的关键在于“提高”与“先进性”!竞赛较于竞争最大的区别在于,竞赛不需要相互伤害,而竞争很难避免相互伤害!竞赛有集体利益的保障,不需要去争取利益,而竞争没有集体利益的保障,必然要去争取利益!
可是计划经济体系的人和团体是由集体的非剥削性质利益来保障的,且剥削性质的利益又没有成长的环境。所以,一旦人们没有正当利益争夺的需要,竞争还有意义吗?
有人说,公平竞争就可以很好地避免竞争带来的负面问题,这又是一厢情愿的!不是加了个公平,就可以解决后者的根本问题乃至先天的缺陷!公平竞争可以说是私有制社会最理想的状况,实际上很难真正做到,更不可能全面普及!这是因为私有制剥削、压迫的性质决定了公平竞争只能是一种空想,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是欺骗人民群众的彻头彻尾的谎言!是一种极具迷惑性的思想理念!如果有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提高了,同时大家你追我赶,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对不起,这是竞赛!这不是竞争!竞争不能保证经济都能高效发展,也没有义务让经济都能高效发展。而且竞争最大的利益来源于大家都提高不了甚至倒退,就自己提高了甚至极致的提高!实际上,自己提高多少不重要,其他个体不提高或倒退多少也不重要,关键在于这个其他人的群体数量级越大越好,这样利益的收割才会越容易,收割累积起来的利益也会越大!这样的极差才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在公有制社会中,公平竞争可以说是很危险的思想导向及行为措施,为什么呢?本来公有制社会就追求公平正义,就具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基础,如果再打着公平的幌子去对为数不多且水平不高的经济保障进行竞争,就是瞎指挥、瞎折腾,甚至就是在倒行逆施。竞争能实现的正向目标,竞赛能实现;竞争不能实现的正向目标,竞赛也能实现。比如竞争不能实现生态化的发展,越是竞争,生态的规模就越萎缩、生态的质量就越低劣、生态的秩序就越混乱,直至最后整体性灭绝。而竞赛就可以实现生态的健康发展,从新生、成长、转移(衰退)、转化(死亡)、代偿(再新生),即共处、共生、共融。公有制社会发展经济,应该将竞赛更进一步发展才是,而不是走回头路,去捡起已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具有内在顽疾的反动旗帜。
竞赛最大的利益来源于大家的共同提高,只有大家都提高了,团队和集体的利益才能有保障。实际上,自己提高多少不重要,少数个体或集体提高或多少也不重要,只要多数个体或集体能够提高就是基本合格的。因为团队或集体组织的智慧、力量、能力等都是可以相互共享的,一方有难,可以八方支援!要想竞赛的保障利益获得最大,关键在于团体成员的数量级越大越好,这样所积累或创造的利益才会越大,这样与少数个体、团队或集体利益之间的极差就越大,就越能促使保障利益的最大化!谁对团队或集体利益进行收割,谁就是在犯罪,而且是重罪。对一个人犯罪,那就叫刑事犯罪;对多数人、团队或集体犯罪,那就是伦理犯罪。伦理罪就是最严重的罪!
计划经济中的各个经济组织不论大小,都有独特的价值,其团体组织的物质层面的利益由整体来保证,所以不需要通过竞争来实现。而其团体组织的精神层面的利益由竞赛来保证,所以不需要通过竞争来实现。从本质来讲,竞争也是社会生产力较低时的一种无奈选择!毕竟可用于生活和发展的资源有限。竞争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那些掌握社会规则的少数人,即1%剥削精英阶级。
有些人总是说,经济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物质及精神层面激励人或团体上进(物质为主,精神为辅),没有竞争,那人或团体还有什么上进的动力呢?这是唯心主义的经济观。经济的发展当然需要鼓励人或团体上进,但是这个上进要靠人的鼓励与环境的引导,而不能用竞争带来的被动压力去实现。主动压力和被动压力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促使人采取某些措施或手段去实现某些目的!这种压力,尤其是被动压力怎么制造呢?一般来说主动压力很难创造,创造了所起到的效果也得分情况。如果方式方法不对的话(刻意或牵强地创造),效果不大,但如果方式方法对的话(自然形成或合理创造或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主动压力所起到的效果是很大的,甚至可以用惊艳和神奇来形容,新中国时期的两弹一星核潜艇等科技成就不就是鲜明的例证吗?而被动压力的创造就显得很容易了,强制或逼迫就是一个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要有竞争就不可避免有强制或逼迫,无论是在存量环境还是增量环境里。
在存量环境里压力的制造也很简单,只要存量减少,必然会引起竞争,竞争又促使存量进一步减少,这种竞争带来的压力迫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紧张、危险!现如今在资本主义或TS修正主义世界下,通过不断地鼓吹竞争、推广竞争、实践竞争,那些剥削精英阶级故意让社会中保留一定的失业人口从而导致广大工人或劳动者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劳动权益,所反映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简直就是如出一辙!在增量环境里,压力的制造在于对未知的贪婪,只要你的增量比别人少,你就会想方设法超过对方,一旦超过对方,对方同样也会想方设法超过你,显然增量的标准只会越来越高,这种竞争带来的压力迫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攀比、相互不服气!竞争导致的强制或逼迫对经济的影响范围不可谓不广泛,影响程度不可谓不深刻!个人之间竞争,家族之间竞争,企业之间竞争,地区之间竞争,国家之间竞争,几乎都是被强制或逼迫着前进,有时还不一定都是前进!这种被强制或逼迫的经济发展,导致人的自由度十分有限,实践上放不开,创造性也打不开,思想上更不能解放。可以说,竞争和经济只有弱联系,而竞赛和经济则有强联系。
为了获取利益,尤其是得到阶级的选拔,竞争中的人或团体不得不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如何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上,不得不考虑和研究着人情世故、厚黑潜规则、丛林法则,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乃至饱受着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苦!为了竞争而竞争,终究是竞争的奴隶!
计划经济除了有整个集体的保障利益外,不需要获取额外的利益,也不存在阶级的选拔,因为除了无产阶级以及少数未觉悟或顽固的精英阶级外,广大负产阶级、市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将不复存在或严格限制,或自动消失(负产阶级)或被改造(市民阶级)或被圈禁等待消亡(资产阶级)。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将和那些少数未觉悟或顽固的精英阶级继续阶级斗争下去,直至全人类得到解放以及最后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竞赛中的人或团体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放在科学的探索上,放在真理的追求上,放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上,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融上,考虑和研究着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人类法则,享受着阶级解放、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幸福!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或崇高目标而竞赛,就是竞赛的主人!
在存量上的争,永远也解决不了存量分配、存量提高的问题;在增量上的争,永远也解决不了增量分配、增量提高的问题;在存量上的赛,必然有办法能够解决存量分配、存量提高的问题;在增量上的赛,必然有办法能够解决增量分配、增量提高的问题。
真正的计划经济是用竞赛代替了竞争,不论什么样的经济,只要是经济就要追求低能耗、高性能或高质量,即低成本获得高回报。如果没有竞争,也没有竞赛,那么经济系统的内部生态就可能限于停滞。竞争是少数人或少数事物从多数人或多数事物中得利,而竞赛是多数人在帮助少数人、多数事物在和谐少数事物的基础上从所有人或所有事物的整体中得利。竞争是精英体系的产物,竞赛是大众体系的产物。在当前团队或集体的发展水平下,要么竞争,要么竞赛,别无他法。
注: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蓝田书院经典传颂:你连什么是《计划经济》都没明白,就乱喷……
2.刘光晨:计划经济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
3.反者道之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世纪大搏杀尘埃落定
4.计划经济乃未来趋势
5.陈中华:论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张宏良:中国大妈与计划经济
7.李甲才:新中国计划经济的“活字典”走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