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论计划经济(四)——交易(买卖)无必要篇(一)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及未来的智能社会中,什么样的经济是符合人类发展的?笔者从人民大众的视角出发,跳出知识精英的条条框框,对计划经济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索与研究,如有不到之处希望各位同志能够批评指正。(本文约3万字,陆续发表)

  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去看待计划经济,那么就必然会发现很多反常识的神奇现象,而第一个神奇现象就是:交易(买卖)无必要!

  人们常说市场有一双无形的手,它可以自由调配包括物质以及精神在内的各种资源。实际上,很多人都过高估计了市场的作用,尤其是调节作用。实际上,在经济的运作过程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在供过于求,大量资源已经用于生产超过市场需要的产品时,价格才下降。此时已经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不仅如此,市场调节还是一种迟缓的调节。在价格下降之后,生产并不立即就减少,而是还要继续维持以往的生产势头,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候之后,生产才能减少。在这个生产逐渐减少的过程中,又有大量的资源浪费了。具体到我国,也许还应加上无序竞争带来的浪费和低效率。

  退一步讲,假设市场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其所带来的经济效果也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对此,总有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时不灵,那是国家干预的结果。事实真的是那样吗?无论日本还是美国的经济,都不是不受道德制约的经济。比如日本的消费品价格,就不完全是有市场决定的,而是只能在政府规定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波动。所谓发挥市场对价格的决定作用,让市场决定价格,完全是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当今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所没有的现象。实际上,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即使国家不干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危机也依然存在,这是它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所以,市场经济灵不灵主要看其内在因素的作用。

  市场经济里私有制企业需要签订各种契约,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计划经济里公有制企业不需要签订各种契约,交易成本微乎其微。

  为什么资本的自由竞争会导致市场价格供求机制的失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之一就是,资本的自由竞争与自由市场供求关系平衡(相对平衡)的矛盾,两者既不可共存,更不可兼得!

  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最典型、最本质、最关键的特征就是资本的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中,个别或少数的资本必然会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由寄生到自主,即资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必然要以增殖为目的而不断扩张,而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也必然要将人给异化。所以,异化的人以及相关的各种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也就构成了资本。

  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垄断,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个别或少数资本一旦进入一定的垄断阶段,其他资本也就失去了原先自由竞争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自由竞争,只存在相对的自由竞争,而且必须是在一定阶段(资本发展的初期或中期)、一定条件(资本实力相当)下。而且存活是自由的前提,死亡则意味着自由的结束,即有生命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对那些不断被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大多数资本而言,自由竞争就意味着注定是丛林法则的牺牲品或殉道品,只不过或早或晚罢了。

  鼓吹和推广所谓的自由竞争,无非是想最终取得更大的垄断利益而已。资本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带来个别或少数资本的垄断,个别或少数资本的垄断必然会破坏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也就意味着自由市场供求价格机制的失灵。

  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自由竞争就是个伪命题!市场供求价格机制就是骗人的把戏,其实效性很低!也就是说,自由竞争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竞争,自由市场供求价格机制再先进、再合理、再理想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市场供求关系平衡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甚至还相差得很远!例如,资本方从农民那里低价收购农产品,货源一旦控制以后,价格就开始暴涨起来。农民见价格大涨,第二年就盲目大量种植,结果上市的时候,不出意外,价格暴跌,农民血本无归。类似的情况,不仅仅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都广泛存在。而消费者和生产者无一例外都深受其害。唯一的赢家就是官商勾结的贪官污吏以及所支持的资本家,什么“双赢“?只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除了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里,现实中根本鲜见!

  把市场供求价格机制等同于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市场供求价格机制不管好不好,也只是一种价值规律,而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的主观决定的,而且还只是少数剥削阶级精英决定的,很显然并不具被普适性!剥削精英阶级之所以这么坚决反对计划经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把资本的自由给完全限制死了。

  什么是市场?市场简而言之就是人们需求的交易平台。这意味着,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交易,同样也没有市场。我们都知道,人们是不可能没有需求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没有交易。只要人们的需求得到合理满足,市场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对人们来讲,市场并非是必须的!但它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下,又是必须的,或者是需要过渡的,即从“有市场”走向“无市场”!

  市场与计划的界限在于信息的明晰程度,信息越明晰,则计划越有效,而信息越不明晰,市场越有效。市场经济体制下,交易的发生机理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交易发生的原理是基于人民大众的集体设计与整体的动态平衡。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发生的要求条件更苛刻,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发生的概率更低。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交易无必要(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下,对外可以进行一定的交易,且对象只能是市场经济的国家或地区),所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交易只是经济流通环节中的次要方面,而且需要对外所进行交易时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能够将非交易方面的经济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才是经济活动的重点。

  就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来讲,没有真正的人民市场,就没有人民大众真正的实际需求。没有真正的人民市场,就没有真正的市场活力。没有真正的人民市场,就没有真正的经济发展。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市场的真正需求。

  也就是说,我们要保留市场的需求部分,同时要努力摈弃市场的交易部分。这里的不是说强制取消或一刀切,而是在经济基础上逐步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这样就实质性地完成了交易在市场上的退出。这里有人可能要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交易在市场中退出呢?这是因为,没有市场的交易,就没有资本逐利的客观条件。没有资本的逐利,就没有金钱对人的异化。没有金钱对人的异化,就没有少数精英阶级的穷奢极欲。没有少数精英阶级的穷奢极欲,就没有人民大众的积贫积弱。与交易比起来,人民大众对生活的实际需要才是最根本、最核心、最重要、最关键的。

  不是说一定要有市场的交易,经济才能正常发展。在经济的四大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中,市场的交易(不论是自由的还是被干预、被限制的)只是流通的一种方式或手段,而流通不单单有交易的方式或手段,还有计划的调拨的方式或手段。不论是交易的方式或手段,还是调拨的方式或手段,最终都要使得人们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实际上,有计划的按需生产、有序生产,并不依赖市场的交易。只有无计划的非需生产、无序生产,才依赖市场的交易。也只有真正实行了计划经济,即计划的生产、计划的流通、计划的分配、计划的消费,才有可能将市场的交易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在物质与精神资源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市场的交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在当今足够丰富的情况下,市场交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值得我们必要的反思。归根结底,市场的交易最终也要落实到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上。在这方面,私有制社会之所以存在越来越严重的内生问题,其关键就在于交易所落实的对象不同。奴隶制社会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封建社会主要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修正主义社会主要是为官僚阶级服务的。总之,都是为各自历史阶段的剥削精英阶级服务的。

  注: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蓝田书院经典传颂:你连什么是《计划经济》都没明白,就乱喷……

  2.刘光晨:计划经济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

  3.反者道之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世纪大搏杀尘埃落定

  4.计划经济乃未来趋势

  5.陈中华:论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张宏良:中国大妈与计划经济

  7.李甲才:新中国计划经济的“活字典”走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