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一唱雄鸡天下白”,毛主席和柳亚子的两首《浣溪沙》,以哲人的视角看中国革命胜利

  (一)

  如何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如何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1949年初,就成为人们的议论焦点和热门话题。自1949年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始,毛泽东有多首诗词,有意无意地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歌颂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委婉地回答人们的关切。《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二首就是其中的杰作。

  1950年的国庆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举国欢庆建国一周年。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庆祝胜利的欢乐之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讴歌毛泽东和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以及新中国的美好。10月3日晚上,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庆祝晚会。柳亚子同毛泽东坐得很近,二人相见甚欢。毛泽东对柳亚子说,这样的盛会,先生应该有诗啊!你写我来和。于是,柳亚子乘兴即席吟出了一首《浣溪沙》: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哪)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随后,毛泽东也当即步其韵奉和一首,题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柳亚子之词主要记述眼前的良宵盛会。毛泽东的和词,则把思想意境推向了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从社会发展变化的视角歌颂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基础。上阕回顾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余年中国历史,犹如漫漫长夜,群魔乱舞,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家家户户,流离失所。下阕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这里借用唐代李贺《致酒行》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成句。李贺的原诗意思是自己在进京考进士受挫,正情绪低落的时候,听了好客主人的一席话,心情一下豁然开朗,犹如听到雄鸡报晓。李贺原句虽然比喻新奇、恰当,但也只是表达个人对人生挫折、名利的一种感悟。而毛泽东在这里的借用,旧句翻新,点石成金。“一唱雄鸡天下白”紧紧地同上阕“长夜难明赤县天”相呼应,这样,所表达的内涵就全变了,气势雄壮,音调高亢,气薄霄汉,响遏行云,写出了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意义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的欢乐情景。犹如雄鸡高唱,东方破晓,一轮红日喷薄欲出,大地一片通明,这是何等令人愉悦的光明景象啊!这是作者在词中借此句对人类社会发生的巨大的政治变迁的形象比拟,其中“唱”字用得很妙,这个唱是欢唱,是宣告,它抒发了作者对人民革命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夺得胜利的赞颂之情。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人民为了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死了几千万人之多,才取得1949年的胜利。”(《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毛泽东的这首词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歌颂了各民族人民获得新生,实现大团结的欢乐画面。其意境和思想深度,自然同柳亚子的词不可同日而语。

  (二)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年十一月

  颜斶齐王各命前,

  多年矛盾廓无边,

  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

  正和前线捷音联,

  妙香山上战旗妍。

  这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是毛泽东继1950年10月3日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之后,又一首同柳亚子先生唱和的词作。这首词的最大亮点是词外含史。1950年10月4日和5日晚,柳亚子先生接连在怀仁堂观看了舞剧《和平鸽》的演出。兴之所至,又写了一首《浣溪沙》,此词的主题除表达对舞剧的赞美之外,仍然是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同时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热情,原词为:

  白鸽连翩奋舞前,

  工农大众力无边,

  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贩集团仇美帝,

  和平堡垒拥苏联,

  天安门上万红妍!

  (词前有小序: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演出<和平鸽>舞剧,欧阳予倩编剧,戴爱莲女士导演兼饰主角,四夕至五夕,连续在怀仁堂奏技。再成短调,欣赏赞美之不尽矣!)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词写后柳亚子又呈送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正在决策和处理志愿军赴朝作战诸问题,异常繁忙,自然无暇作答。当时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战争,从10月25日到11月5日,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歼敌1万5千余人,将敌人赶到了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11月6日开始,部队整休并准备、筹划第二次战役。11月25日正式开始了第二次战役。毛泽东的这第二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写于11月上旬,此时毛泽东无限欣喜之情洋溢于词中。上阙承接第一首的“一唱雄鸡天下白”而强调中国告别了旧社会的“多年矛盾阔无边”的状态,实现了“新纪元”的大好稳定局面。仍是讴歌胜利。首句“颜斶齐王各命前”,用了《战国策·齐策四》里的典故,齐王召见颜斶,说:“斶前!”颜斶说:“王前!”齐王很不高兴,说:“王者贵乎?士贵乎?”颜斶说:“士贵耳,王者不贵。”这里用的这个典故,可作多种解释。有人说齐王喻蒋介石,以颜斶喻柳亚子先生,暗寓当年蒋介石要求柳亚子先生听从他的反革命主张,而柳亚子先生则要求蒋介石听从他的革命主张,表现了柳亚子先生刚直不阿的品格与蒋介石骄横跋扈的嘴脸。柳亚子先生原词上阕,热烈赞颂工农大众的革命力量,毛泽东则以赞赏柳亚子先生的为人和骨气来回应。也有的解释,暗指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长期对立,还有的解释为旧社会统治者和群众的严重对立,反映了新社会上下和谐、团结等等。

  这些理解都说得通。把它看作“一语多关”也无不可(这是解读诗词常见的情形,不必过于拘泥)。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这首词的深意在于这下阙。下阙的意思是,中国已经取得的伟大胜利固然值得讴歌(“最喜诗人高唱至”“而今一扫纪新元”),但是,更应该高兴和讴歌的是“妙香山上战旗妍”的“前线捷音”。妙香山在朝鲜西北部,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就在此山附近展开,首先重创美军王牌骑兵第一师。这下阙的后两句,看似随手写来,细品,好极!妙极!它一下把人们单纯对第一个国庆节欢庆,提到了一个更高、更深的境界。——含蓄地把抗美援朝的胜利同“新纪元”联系起来。因此,全词的重点就从一般的欢庆胜利转到了强调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当时,美帝国主义利用朝鲜内战,以联合国的名义,网罗16国军队,悍然出兵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在仁川登陆。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联合国军”统帅麦克阿瑟同时发出狂妄叫嚣:让朝鲜放下武器,并宣称要在感恩节饮马鸭绿江。10月7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18日占领平壤,直向鸭绿江边进犯。中国要不要出兵朝鲜问题,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抉择。新中国成立仅一年,百废待兴,且军队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况且,在这个问题上中央高层的认识也并不一致。而苏联方面的态度也比较暧昧,最后竟主张放弃救助朝鲜。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审时度势,以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战略家的眼光,力排众议,力主出兵朝鲜。他经过艰苦的工作,说服了党内外高层领导,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抗美援朝的真正意义在于“保家卫国”——如果让“联合国军”推到鸭绿江边,那么,东北将长期不得安宁,祖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无疑会受到严重干扰。当时东北在全国政权稳定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都十分重要,犹如大洋中航行的货轮的“压舱石”。东北安则全国安。因此,“妙香山上战旗妍”的“前线捷音”的意义非比寻常。它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深刻的意蕴就在于,它是“新纪元”祖国稳定的“压舱石”。这是这首词的关键点。

  “独有英雄驱虎豹”,12年后,毛泽东写的七律《冬云》中的“驱虎”,主要指的就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实际是新中国的一场巩固中国革命胜利果实的斗争,是一场国际上公认的,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胜利战争。词中把其胜利意义同庆祝建国一周年联系起来,这就显得这首词的意蕴更深、更高。这是“诗外之史”的意蕴。我们从这首词中,看到了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革命家、战略家、浪漫的诗人,他的所思所想就是与众不同:一般人是欢庆已有的胜利,而毛泽东在词中表现的则是如何巩固已有的胜利!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和境界!走笔至此,说一件轶事:这首词写好后,毛泽东在中南海散步,遇到周恩来,就吟给他听。周恩来听到最后两句,连连说这后两句好极了,妙极了。足见伟大的革命家心是相通的。

  (三)

  这两首和柳亚子先生的小词,分别只有42个字。但容量却很大,内涵极为丰富。我们将它同民国早期就驰誉诗坛的柳亚子的同题词对比研究,就会发现,柳词仅限于眼前的庆祝和歌颂,所谓“政治正确,诗意有限”,而毛泽东的和词则不一样。他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说出了人们心中所有而笔下又无的语言,并且以小见大,以近见远,意趣无穷,遐想无限。正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毛泽东巧用具有高度概括的形象语言“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把旧社会的惨状和本质,形象地概括出来。必不可少的对比也用得恰到好处。“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将北京城的欢庆建国一周年的盛况同朝鲜战场上的胜利联系起来,不仅从政治思想上让人回味无穷,从诗词的意境看,一下子把人们引导到一个无限辽阔深远的境界。

  还有一点要特别提及的,毛泽东的第一首和词写于3日晚会现场。如前所述,10月1日下午,就在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天安门上观礼的时候,中央收到了朝鲜政府求助出兵的请求,2日中央开会,就出兵问题出现了分歧,没有作出决定。3日休会(等侯未到会的彭德怀),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参加庆祝晚会。此时的毛泽东能够出席国庆晚会,与民同乐,并同柳亚子和词,这是一种怎样亲民本色,又是怎样一种临危不乱的气度!毛泽东的第二首和词虽然写于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但第二次战役正在紧张地准备之中。作为统帅,其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毛泽东仍然能够抽暇写出“和词”,这真是忙中有闲,可见一个大军统帅的运筹帷幄、潇洒自如、指挥有度!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