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90后夫妻俩副业3个月挣不到2000元,这才是现实!

  今天刷到一条新闻。武汉一对90后银行夫妻,下班去送外卖赚钱补贴家用,根据他们的初步估算,两个人每天送3到4个小时,赚到70块钱就收工。这样算下来,每个月在本职工作以外,家庭收入能多到2000块钱左右。

  看到这条内容的时候,其实我挺唏嘘的,“终于有数据真实一些的和副业、外卖相关的报道了”。但实际上,这俩夫妻的预判之中,还是少算了一项:本职工作消耗掉大量精力。因此,他们靠着副业没能在一个月内挣到预估的2000元,这个时间,被足足增加了3倍。

  副业送3个月外卖,挣了不到2000元。

  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如果你真的送过外卖。并且,送外卖也完全不像以往一些报道里那般“风轻云淡、谈笑风生”,它虽然相对自由,但是辛苦的程度,并不比其他工作低。

  也就是说,你相当于一天在打两份工。

  至于这条报道的词条里用上“送外卖舒压”5个字,简直就是在搞笑。我听说过按摩舒压,进食舒压,睡觉舒压的,还真是头一次知道“送外卖舒压”。按照这奇葩的逻辑,白居易《卖炭翁》里的老人,推着满载的车去城里换钱,口袋里多了几个铜板,手心多出几道裂口,冻得瑟瑟发抖两股颤颤,也是“舒压”了?

  当然,槽点就这么一个,相对此前一些相似的内容,只能说这次的才有参考性。不会让人感到惊讶,只会令人觉得熟悉。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白天把自己放在办公室的灯光下烤,晚上再把自己放进街灯下蒸。

  这不是舒压,更不是励志,而是生存。

  肯定有人会不信,“银行的本职工作,怎么会太累而影响副业呢?”

  这是常见的误区,说到银行,便想到光鲜亮丽四个字。事实上,没你想得那么舒服,毕竟是基层员工,不是领导级别。想想也知道,领导级别,谁下班了还去送外卖。

  可基层银行柜员的话,是得分地域的,有些地方工资确实还可以,但也有一些地方,说难听点,不是工资不高,相反还相当之低。这种相关的吐槽、抱怨,如果你有心,在网上经常能看到。

  而且,银行还是挺消耗人的地方。我听一个不是很朋友的朋友吐槽抱怨过,他的原话很碎很杂,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白天他们要在冷气机下盯着屏幕,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里的那个人,表面冷静,内里被琐碎的指令和流程一点点磨掉棱角。

  说好听点是他们有对数字的独到天赋,说难听点是“眼睛在不停的看,脑子在慢慢死”。

  如此,下班之后还要换上外卖服,钻进夜色和红灯里,继续消耗。只不过这次不是精神被消耗,而是身体被消耗。于是也就能理解报道里那对90后小夫妻的原话了吧:由于本职工作劳累,所以3个多月下来也只赚了不到2000元。

  之前看到的刷到的,是什么?几乎永远都是夕阳下骑手的背影,配着“只要你努力”这样的字幕。

  你看不到白天在公司挨了一整天的批评,看不到晚上在路口等红绿灯时的焦躁,看不到凌晨十一点回到家,鞋刚脱掉就不想再动,也看不到那种半夜突然醒来,以为手机响了的条件反射。

  这些被忽略的力气,是短视频里不会出现的。

  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里写过,底层人并不是选择了风暴,而是风暴选择了他们。所以我才要写一写这个话题,这对夫妻只不过想多加一道防风墙,最后发现,自己先差点被累倒在墙外。

  我自己也做过那种累到怀疑人生的活儿。有一阵子急需用钱,白天上班很忙,晚上为了不断更以便接广告,还必须熬夜写稿,往往弄到凌晨一二点,稍微睡一会起来去上班。老读者肯定是知道的,我只要接了广告,那么第二篇一定要写篇正文。

  确实每天写点字是我的爱好,但如果你说那样熬夜是为了爱好,我只能说天真。白天上班,晚上熬夜,那种感觉的酸爽,没试过的人想象不出来。可以说是脑子一片模糊,手不听使唤,大冬天的坐着不动身上还冒黏巴巴的臭汗。

  那时你就会才明白,钱的味道有时候不甜,是苦的,而且会一直苦到骨头里。

  所以看到这条新闻,我完全能想象他们的夜晚——送单间隙蹲在马路边喝口水,手机提示音一响又爬起来,像是被绳子牵着跑。三个月,2000块,数字不大,可那是竭尽手段,耗费命力换来的。

  写这篇稿子之前,我关掉新闻,去隔壁小区的商铺里买面包。收银员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动作麻利,眼神很淡。我付完钱,她下意识地揉了一下手腕,关节处漏出边角略微翘起来半截药膏。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不管主业还是副业,我们都在用身体当作唯一的本钱,一天又一天地刷掉它的余额。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