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国学生请自重,这里只接待“国际高贵人”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传来“好消息”——原农大宾馆正式改造为留学生专用公寓,只为“国际友人”开放,不再对外经营,不再允许任何与留学生住宿无关的人员入内。
于是,楼前的告示牌仿佛变成了一块中英文“隔离墙”:“此处中国学生免入。”
一边是窗明几净、地毯新铺、空调恒温的留学生宿舍,
一边是中国本地学生还在和八人间的老旧床板搏斗,在喧嚣与拥挤中备战考研。
我听说:
这些留学生有专属宿舍、有单人洗衣机、有空调、有冰箱,甚至还有文化辅导员。
我又听说:
这些留学生入学门槛极低,往往只需一纸“英语成绩单”或“推荐信”,
而本国学生却要在千军万马中卷破头皮,三年五载搏命高考,只为挤进一个“双一流”。
更听说:
留学生考试更简单,作业更宽松,奖学金更丰厚——高的每年能领十几万,包吃包住,还能倒贴零花钱。
有人说:这叫“国际化战略”。
有人说:这是“提升国际形象”的需要。
但我只想问一句:
“国际”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吗?
这哪里是“国际化”?这分明是双标的制度狂欢。
同样是学生,有人住酒店改的公寓,有人挤破八人间;
有人来了就有奖学金,有人学成离开还欠了助学贷款;
有人期末考试轻轻松松过,有人背书熬夜猝死图书馆。
这是国际形象的代价,还是本国学生的悲哀?

我看到许多在社交平台上的评论,颇为幽默,也颇为冷峻:
“来都来了嘛!”
“全免,还送奖学金,这不就是来旅游的?”
“中国学生四年几十万,外国人倒贴五万。”
“同寝室的外国朋友三年没过四六级,一样顺利毕业。”
“一边说财政吃紧,一边拼命供养‘留学生兄弟’。”
是的,他们笑了。但这笑里有讽刺,有愤怒,有满脸写着“我明白了,可我不说”。
我们不反对“国际交流”,
我们也不是“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者。
我们反对的,是名为平等的歧视,披着“国际化”外衣的本国人降级。
为什么不是中国学生住宾馆?为什么奖学金不是发给贫困山村考上大学的孩子?
为什么“为国际形象”,要让本国学生承受“次等公民”的待遇?
鲁迅先生曾言:
“一个跪久了的民族,连站起来都有恐高症。”
我们在“国际形象”的高塔上俯身迎客,却忘了自己站在塔下的,是一群屈膝太久、早已习惯了不平等的学子。
一说到钱与权,我们立刻放大瞳孔;
一说到男女性事,立刻兴奋;
而说到道德、民生、人性、良知——人人噤若寒蝉,
不是说“不关我事”,就是说“不感兴趣”。
这不是“冷漠”,这是被训练得“识时务”。
一个个精到骨头的个体,组成了一个奇葩的族群,
于是——所有的屈辱与灾难,都是自酿的。
更讽刺的是,在这座宾馆门口,曾经也有中国学子——
他们交过房费,住过几晚,如今却被“驱逐”成了“无关人员”。
“无关”?
我想,他们可能是缴学费最多的那批“最有关系的人”。
但现在,却连门都不能进了。
有官员说:“来都来了,就好好接待。”
那我想问——谁来接待你那些奋笔疾书的本国子弟?
他们从五湖四海走进大学,靠的不是关系,而是咬牙坚持;
他们渴望的不是特权,而是被公平地对待一次。
鲁迅笔下的阿Q,在今天也许不再扎着辫子,但他的影子仍在食堂排队的尽头,在八人间的床铺间,低头背单词、默默吃苦,只求一纸文凭。
他看着留学生坐在独立书房里打游戏、领补贴、晒旅游照片,
却仍然告诉自己:“这是国家战略,我不懂,我闭嘴。”
我愿这封讽刺写到你心上,也写给所有还在沉默的高校师生:
山东农业大学只是冰山一角,
全国各地,还有太多“来都来了”的故事,太多“你们靠边站”的潜台词。
如果再不发声,
宾馆会继续改,床位会继续空着,只为“国际兄弟”准备;
而我们本国的孩子,会继续蜗居在八人间,背书至深夜,为奖学金拼命。
教育公平,不该在“国际化”的名义下被悄然掏空。
高校,不该成为“面子工程”的跑马场;
学生,也不该在本国校园里被划分出三六九等。
来都来了,
那就请先把门槛画平,资源分配公正,
别让那些寒窗苦读的中国学子,成了这个“国际秀场”里最沉默的观众。
“你若来我家做客,我必好茶好饭待你;
但若因此我弟无饭吃,我会毫不犹豫将你请出门外。”
这不是狭隘,这叫做人间常情。
而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面向国际”的横幅,
而是——面向人民的基本尊重。
(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