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生命,为祖国澎湃——追记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作者:吴晶、陈聪、周立权、张建 发布时间:2017-07-24 21:19:03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9c975e0512d10aace57c2175e39577af.jpg

  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是“两学一做”的重要内容,今天要为你介绍一位去世不久的我国著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教授。在学习他的感人事迹之前,先和你一起看看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写的一段话: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摘自1988年,黄大年的入党志愿书

   2017年1月8日,科学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中国长春,吉林大学,地质宫。同事们再也寻不到那熟悉的急火火的身影,学生们再也听不到那和风细雨的教诲,值夜的老大爷再也看不到507室窗下那盏长明灯……

  7年前的那个冬日,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大步流星走进这里的时候,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7年中,在这座科学的宫殿里,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

  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斯人已逝,追思犹存——

8428d90a0e47543df2598fa5dbdcc613.jpg

  “科研疯子”——“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照片上,黄大年儒雅慈和,嘴角微微上扬,金丝眼镜后闪烁着执着的目光——看得出这是一个心里藏着一团火的人。

  “跟我们谈谈黄老师吧。”我们一开口,黄大年生前的秘书王郁涵眼圈立刻红了。

  这些日子里,王郁涵有些恍惚。

  “我又梦见黄老师乐呵呵地从办公室出来,拍了下我的肩膀,又去忙了……”

  黄老师似乎没有离开,上次随老师在北京开会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窗帘拉上,空调打开,偌大的会场,喧嚣渐渐平复。

  投影幕布前,黄大年正如醉如痴地为在场的专家演示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PPT。靠近他的人嗅到他身上一丝丝冰片的清凉味道——黄教授吃了速效救心丸。

  2016年6月底,在赴京参加这个会的前一天,黄大年突然晕倒在办公室。

  “不许跟别人说。”这是黄大年醒来后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王郁涵黑着眼圈,瞥了一眼老师带领他们熬了三个晚上整出来的小山一样的材料,没敢吭气儿。

  准备项目验收会的时间很紧,黄大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着熬了三个晚上,查遗补漏。直至开会前,胸口仍很憋闷。他习惯性地打开随身带的黑书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往手里一倒,一仰头扔在嘴里使劲嚼着,走进会场……

  “项目成果已处在国际领先水平。”黄大年和他的团队欣喜不已。在他心里,科学是他梦中的“情人”。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印象深刻:“当时我们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想在‘十二五’时期取得突破,缺一个领军人物。正在着急,有人推荐了刚回国不久的黄大年。”

  “我去长春找了他,第二次见才敢开口求他。因为这个上亿元的项目黄大年分不到一分钱……”

  “没问题。”黄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让对方愣住了……

  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他提出“从移动平台、探测设备两条路线加速推进”;他向吉林大学打报告,创设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启动“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课题。

  没有机库,他在地质宫门前寻了块儿空地,拉着团队挥汗如雨忙活个把月。

  机库建成第二天,出事了。

  “这是违章建筑,必须得拆!”有人开着卡车来就要动手。

  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履行相关手续。

  “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黄大年急了,一边喊一边往卡车前一躺。阳光正强,他眯着眼睛,就这样躺着。他的几个学生马上也在他身边躺下,所有人都惊呆了,这可是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呀……

  事情传开了,有人说黄大年就是个“疯子”。他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作为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虽拿到了新一轮世界科技竞赛的入场券,但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弯道超车”的机遇,才能追赶历史的潮流。

  有人说,当很多人还在2.0时代徘徊的时候,黄大年已站在了4.0时代,甚至更远。

  在这个跨越的背后,站着的就是黄大年这样的“科研疯子”。

c5563c07f75b2dacda6f947554a40e79.jpg

  “拼命黄郎”——“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黄大年办公室,一张巨大的表格吸引了我们,它覆盖整面墙甚至一直延展到天花板——这是黄大年2016年的日程表,密密麻麻:赴西北地区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到发达地区指导经济转型;省内部分地区调研地方产业转型;“千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 回国7年,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他出差有个独特的习惯,常常订夜里的航班。

  “白天开会、洽谈、辅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即使在飞机上,他还在改PPT,因此人送绰号‘拼命黄郎’。”

  黄大年陀螺一样转着。墙上,2016年11月的日程表记录着他生命中最后的行程:北京——宁波——长春——北京——长春——北京——长春——北京——长春——北京——成都。

  11月29日,日程表上龙飞凤舞地标记着“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年度工作会”,之后再没任何记录。看着我们疑惑的眼神,黄大年生前的助手、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哽咽了——

  那天凌晨2点,北京飞成都的最晚航班刚一落地,黄大年被急救车接走。

  “病人什么情况?”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室内,医生一边推着担架床,一边问同行的人员。

  “胃很疼,在飞机上就昏过去了。”

  “他吃什么了?”

  “今天没顾上吃饭,登机前就喝了一瓶冰可乐。”

  “可乐?”医生皱皱眉头,伸手想抽出病人怀里抱着的笔记本电脑为他做初步检查,却被对方抱得死死的。黄大年醒来第一件事就赶紧摸了摸怀中的电脑,然后长舒了一口气,对旁边同行的人员说:“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天刚擦亮,黄大年就迫不及待地“逃离”了病房。护士赶过来劝他做进一步检查,他却一边往嘴里塞了一把速效救心丸,一边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医院:“还有个会,挺重要的,我得去。”

  回到长春,黄大年被强制做了体检。等结果的那两天,他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检查结果出来了:胆管癌。

  肿瘤已蔓延到胃部和肝部……

  “他为什么这么惜时不惜命?”

  我们问过许多人这样的同一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最了解这位老友:“在科学的竞跑中,任何取得的成绩都将马上成为过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

  就是这种“不安全感”、这种“本领恐慌”,成为黄大年玩命工作的动力来源!

  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副所长杨长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追求事业和梦想的常态,他努力想超越最先进的成果,他就得加班加点地付出。他要不断地去破除、否定、推倒自己已有的东西,才能一点一点地提高、赶超。”

  也许,这就是“拼命黄郎”的内心世界。

  爱国情怀——“海漂”18年,难忘初心:“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在黄大年身上,我们更能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

  1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这个连年的三好生留校任教。他在毕业赠言册上简短有力地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同学毛翔南保留至今。

  1993年初冬,学校要送黄大年去英国利兹大学深造。同学林君去送行,“他冲着我们使劲挥手,大声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林君回忆说。

  母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为祖国找矿为荣”的专业教育早已刻进他的心里。

  “我理解他这个人,在英国优越的环境里,黄大年觉得自己已经摸到天花板了,回国,既是突破自己,又是报效祖国。”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说。

  高平是最早动员黄大年回国的人,可后来又有些犹豫:“大年,你是不是再好好想想?国内无论生活条件,还是工作环境,都比不上英国。”

  她盼着黄大年回来,但又怕他后悔。

  当时,作为英国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发部主任,黄大年是一个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他带领一支包括外国院士在内的300人“高配”团队,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这项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乃至战略部署的制高点。而妻子则在伦敦开了两家诊所,女儿在英国上大学,一家人生活优裕、事业骄人。

  但回国的决心黄大年是从一开始就下了的:“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

  时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至今保留着黄大年从英国给他回复的一封邮件:“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2008年,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

66722c2c7ccbd11c7e476d6aa3ce04c1.jpg

  刘财只是试探性地把这一消息发送给了黄大年,没想到,他立刻启动回国。仿佛他一直在等待着这一时刻。

  18年的英伦生活,毕竟有很多积淀、很多不舍。

  他的科研团队再三挽留:“伙计,别走,你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成果。”

  可他知道,他的心里无论如何放不下那片温暖而辽阔的父母之邦……

  朋友们不理解,年过半百,正该安享人生,为什么还要折腾?

  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

  没给自己留后路,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别墅、办好回国手续。妻子张燕也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价格处理了自己的诊所。

  那天,处理完诊所的售后事宜后,蹲在那一堆堆她不得不舍弃的中药及医疗器械里,张燕失声痛哭……

  十八年的剑河生活,就这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d51d70bc15f12698fa45ed1baf96bab.jpg

  黄大年回来了,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

  赤子之心——以出世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以入世的态度爱国家、爱科学

  朱光潜先生谈过美的人生应该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个人——以出世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超然物外;以入世的态度爱国家、爱科学,殚精竭虑。

  这是一个纯粹的人。

  回国这几年,黄大年在科研领域搅起一片涟漪。用高平的话说:“大年对待科学是很‘任性’的,他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关系,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如同一股清流。”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涉及经费十几亿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探项目,黄大年回国不久便出任该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

  如此庞大的项目,如何有效组织科研力量,让项目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下取得成果,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黄大年站出来,提出“公司化”“绩效化”管理理念,“借鉴欧洲大公司的相关管理经验,在总目标下,赋予相关负责人具体任务,层层抓落实、责任全覆盖。

  “我们是科学家,不是工程师!”不少人反对。

  有人说,这个人“不食人间烟火”。

  项目启动要先写规划,有些专家承担的科研任务比较多,不能全程参加,他不论名头大小,一律通报:“如果想要点卯挂名,就不用来了。”开论证会,无论什么人在场,他发言从不穿靴戴帽、寒暄客气,而是直面问题,一针见血。

  第九项目斥资逾3亿元,很多机构和单位想要分一杯羹。不看介绍材料,不提前通知,他直接钻进人家的实验室和车间,查验对方资质水平。自认为和他关系不错的专家找来,想替某研究机构“拉点儿经费”,他一句“我没有对手、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直接把对方“噎个半死”。后来对方发现“居然连吉林大学也没有多拿一分钱”。

  有人说,这个人“吹毛求疵”。

  更让一些人难以接受的是,他还每天计划有在线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晚11点他必登录检查,谁偷懒、谁落后,软件一开,一清二楚。

  不少人叫苦连天:“我们是科学家,不是机器人!”而对黄大年来说,这个软件就像是一片安眠药,吃了,就睡得好;又像是一颗兴奋剂,点开一看,提笔就列出一个问题单,往往又是一夜无眠……

  有人领教过他的“火爆”:

  那是2010年春天的一个早上。

  “怎么回事?小王,你催过了吗?”听得出黄大年有些烦躁。

  “都催过了啊,黄老师!”王郁涵偷偷瞄了眼墙上的表,9点50分了,离开会还有十分钟,材料没交齐,人也没到齐!

  “人浮于事!”大手一挥,黄大年突然把手机砸向地面,手机屏幕立刻摔了个粉碎。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从没见过黄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

  事后,他带着歉意说:“我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种情怀决定了黄大年的纯粹人生。

  黄大年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吹毛求疵。

  在学生们心中,黄大年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一个“严师慈父的长辈”、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

  当年的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家在农村,黄大年看好他们的专业潜质,创造各种机会送他们学习英语、参加国际交流。两人谈了恋爱,他帮他们争取留校。毕业结婚,又帮他们张罗租房。

  有人嫌他管得太细、婆婆妈妈。他说:“我们的国家太需要人才,现在多用点心,他们中就有可能出大师。”

  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却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大年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

  最后清醒的日子,他还倚在床上、打着点滴,为学生们答疑;他嘱咐于平“把咱们自己的经费再压缩一些”,确保其他机构积极参与;他记挂团队里的姚永明参评副教授,硬是用颤抖的手,写下一段歪歪扭扭的推荐语。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这是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下的誓言。

  他做到了!

  黄大年没有走,这片他热爱的故土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熟悉的身影。

  地质宫,507室。于平、王郁涵,常常静坐在黄大年的办公室里,仿佛在等待着出差回来的老师。

  总有办公室电话和手机铃声打扰这宁静。在每一次来电点亮屏幕的时候,她们一次次地接起电话,告诉对方黄老师离去的消息……

  来源:新华社,作者:吴晶、陈聪、周立权、张建,原标题《生命,为祖国澎湃——追记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