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家庭承包和民工回吐农村是摧毁中国农村的两大历史原因
当今中国80多岁的老人不仅还在卖菜,而且还要东躲西藏地在城管打击下偷偷卖菜。目前农村60岁到80岁的老人仍然在田间劳作,主要是两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一是20世纪80年代农村承包的私有化改革,二是把已经进入城市的2.6亿农民工又送回了农村。
首先来看80年代农村承包对农业现代化的摧毁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已经完成了水利化建设,通过人民公社已经把土地连成一片,城市的工业化也已经完成,完全具备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只要不强行解散人民公社,强制农民回到数千年前的小农经济时代,强制摧毁已经完成的全国水利化设施,本来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在80年代肯定能够完成,并在20世纪末实现1975年四届人大制定的农村现代化目标。
可是当时家庭承包的私有化改革,把人民公社已经连成一片的成千上万亩土地再次变成碎片分配到每家每户,由于又没有级差地租,只能把肥沃土地和贫瘠土地分别切成碎块分配到每家每户,结果形成了最多每户七块土地的碎片化情况,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土地碎片化最严重、小农经济分散化最严重的时期,别说农民买不起大型机械,就是白送给农民大型机械,被分割成巴掌大的小块土地也无法使用农业机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就此彻底泡汤。
其次,将2.6亿农民工吸入城市后再回吐农村,是在摧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基础后,又把数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家庭基础摧毁了。农村世代相传的传统家庭是数千年小农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2.6亿农民工进城,摧毁了农民的传统家庭结构,本世纪又将本来应该留在城市里的2.6亿农民工回吐农村,把几亿青壮年农民变成了脱离农业生产的当地流民,造成原本应该颐养天年的60岁到80岁的老人无以为靠,只能承担起农业生产的重担,从而出现了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在田间劳作,80岁以上的老人跋山涉水去城镇销售农产品的历史罕见现象。
大家翻开历史就会发现,在世界工业化发展历史上,都有一个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现象,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民窟都是由此出现的。这是世界各国农民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所付出的一个巨大代价。但是世界各国农民付出这个代价的结果,就是由农民变成了城镇市民,所付出的代价还是值得的。而只有中国农民进城打工不像世界其他国家那样,是携家带口迁入城市,而是妻离子散,通过农村家庭解体的方式,只允许单身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而采用高房价和城管等一系列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把农民工的妻儿老小挡在城镇之外,迫使他们继续留在农村。
这是由城镇市场改革的性质决定的。市场化改革的原则就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使用农民工比使用城市建筑工人的成本要低得多,效率更是不知道要高多少倍,这就导致农民工完全替代了城市的建筑工人。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崛起的大量私人资本以及已经只图赚钱的国有企业,他们只需要农村的廉价劳动力,而不需要这些劳动力妻儿老小的负担,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一种罕见的中国式劳动力转移现象——对农村劳动力只用不留,并且还十分自豪地宣称这是一种避免了贫民窟现象的中国模式,当时国家体改所那些极右精英到处宣讲中国改革的这个伟大创新,并且嘲笑和控诉印度农民全家向城市转移所形成的贫民窟现象。这就是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唯独中国没有出现贫民窟现象的根本原因。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虽然我们把2.6亿农民工廉价吸引到城市,用完以后又像抛弃垃圾一样把他们抛回了农村,形成了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最廉价劳动力群体和最低城市建设成本,以全世界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迅速完成了城市现代化的资本积累,迅速实现了把资源变现为社会财富,并且是把全民所有的公有资源变现成了极少数人的个人财富(包括那些国有资产的利益分配也越来越私有化了),但是,那些被回吐到农村的2.6亿民工已经完成了城市的洗脑,他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农民状态了,就像人出生以后不可能再回到娘胎一样,他们拒绝进行农业劳动,在等待重新回到城市,回到那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由此变成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唯一不四处流浪的流民。
这2.6亿农民工把中国城市变成了全世界高楼大厦最多的城市,把中国高速公路变成了全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结果却是被耸入云天的高房价挡在了城市之外,又会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丢掉土地,成为双重意义上最彻底的被剥夺者,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流民。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是流民起义,如果不能解决目前2.6亿农民工的出路问题,他们必将会掀起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暴动。那么如何才能解决2.6亿农民工的出路问题?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恢复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既然进不了城市,那就把城市搬到农村,通过农村的工业化和公民权利的平等化,缩小城乡之重大差别,把中国变成劳动者共有共享的平等家园。
2025年7月21日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6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