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正文

死循环?"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学不起;学得起,娶不起;娶得起,又生不起"

作者:小思如  更新时间:2025-07-19 16:32:44  来源:思如哲思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前言:当生存变成赌博,生育就成了奢侈品。

  “我们不是不生,是不敢生。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学不起;学得起,娶不起;娶得起,又生不起——死循环!”这条在社交媒体引发万人共鸣的评论,道出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育困境。

  与此同时,湖南省长沙县一家开张12年的幼儿园本月突然闭园;广东英德市百花幼儿园6月关门大吉;安徽六安市裕安区20所私立幼儿园5月集体申请终止办学。

  冰冷的数字更触目惊心:砖家预估2025年全国将有2.6万所幼儿园关停,平均每天有50多家消失。

  这已是连续第二年大规模关停潮——2024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从27.44万所锐减至25.33万所,一年就消失了2.11万所。

  关停潮,少子化的危机

  幼儿园关停地图正在全国蔓延。2025年7月14日,内蒙古达拉特旗教育体育局发布公告,恩济才子幼儿园等4所民办幼儿园因“生源持续缩减”主动申请终止办学。

  “太艰难了,也许明年就熬不下去了。”从事幼教行业31年的陈琳感叹道。她原本经营三家幼儿园,现在只剩一家还在勉强支撑。

  她清晰地记得:“2020、2021年根本无需主动招生,都是家长主动上门;2023年后招生异常困难,60个孩子毕业,只能再招到20个左右。”

  少子化,也冲击着经济的完整链条:现在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所以新生儿都降低了,医院的妇产科冷清了,婴儿用品销售量下降了,厂家的订单减少了,工人放假了,然后就是幼儿园、小学……

  不敢生,年轻人的理性无奈

  幼儿园大规模关停背后,是持续走低的生育率。卫健委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总数已降到14.09亿,连续三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跌至1.09,不仅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甚至比日本(1.15)的还要低。

  更令人警醒的是,58.3%的育龄人群明确表示不打算生育,这一比例较2020年暴增近16%。

  “但凡正常的家庭,应该都要生两个孩子,有孩子才有奔头。”砖家在媒体上的呼吁引来年轻人一片嘲讽。

  一位网友的留言获得高赞:“砖家先帮我把房贷还了,再谈生娃的事!”

  联合国人口基金《2025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39%的全球受访者将经济压力列为生育计划受阻的主因。在韩国,这一比例高达58%。

  在国内,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个孩子至少花费62.7万至86.8万。上海一对年收入40万的白领夫妻,面对86.8万的生育账单,最终选择只生一胎。

  补贴战,政策转向能破局吗?

  面对“催生无果”的困境,国家开始转换思路。卫健委悄悄把口号从“实施全面两孩”换成“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重心从催生转向 “帮你养娃”。

  2025年,多地推出真金白银的生育支持政策:

  - 生二胎可领1.5万补贴,生三胎最高能拿16万

  - 幼儿园学费全免政策逐步落地,三年可省3万

  - 月嫂服务进医保、爸爸可领津贴、年收入超12万家庭每月退税1000元

  某砖家提出的“四味猛药”备受关注: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减轻多孩家庭住房压力;实现生孩子全程免费;直接发放现金补贴。

  这些政策转向初见成效——2024年全国新生儿比前一年新增52万。但对普通家庭而言,这些措施能否真正解决根本问题,仍是个问号。

  当生存不再是赌注,生育才会变成礼物

  在湖北天门,生三胎可领16.51万大礼包的政策引发热议。

  一位网友算了一笔账:“16万听着多,但养一个孩子到18岁要80万,还是杯水车薪。更别说妈妈三年没法工作的损失。”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庄渝霞点出关键:“生育问题的破解之道在于整个社会进行系统性、结构性改进。”她特别强调,单纯延长产假可能加剧女性职场歧视,必须同步落实男性陪产假并纳入生育保险范畴。

  砖家马光远建议“放开四胎,富人多生,穷人可少生”。支持者认为:“富人资源多自然愿生,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养娃?”,反对者则质疑:“这是变相的社会分层。”

  “当生存不再是赌注,生育才会变成礼物。”这条留言获得广泛共鸣。它道破了一个朴素真理:只有当年轻人不再为房贷、教育、医疗日夜焦虑时,新生命的到来才会成为喜悦而非负担。

  国务院要求明年建立全国统一生育支持框架。政策转向能否扭转局面尚未可知,但网上一位母亲的留言或许代表了多数人的心声:

  “我也想要二胎,可想到房贷还有23年,父母日渐老去,幼儿园免费了还有兴趣班、补习费、大学学费···除非确定孩子不会重复我们的挣扎,否则不敢带他来这世界受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