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我们目睹着诸多令人忧心的现象交织蔓延,如羞耻感丧失、价值观混乱以及潜规则横行,它们犹如毒瘤,侵蚀着社会的健康肌体,阻碍着文明进步的步伐,亟待我们深刻剖析与反思。
一、羞耻感丧失:道德底线的崩塌
曾几何时,羞耻感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自律机制,它如同内心的围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使其不失体面与尊严。然而,如今这道防线却在多方冲击下摇摇欲坠。
于公众人物而言,一些明星艺人全然不顾自身形象与社会责任,为博眼球、赚流量,不惜以低俗、恶俗之举吸引关注。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刻意发布争议性内容,还是在公共场合做出不雅行为,他们似乎对外界的指责毫无羞惭之色。比如某些网红以炫富、炫丑、传播不良生活方式为能事,将本应藏在私域的不堪拿到台前大肆炫耀,还美其名曰“个性”“真实”,实则是彻底摒弃了羞耻之心,把社会公序良俗视若罔闻,误导着大批粉丝群体,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让他们误以为这种无底线的行径才是时尚、是潮流,进而模糊了是非善恶的边界。
在普通民众层面,抄袭剽窃之风在学术、商业等多领域盛行。学术论文造假者心安理得地窃取他人智力成果,谋取职称晋升、学术声誉;商业竞争中,仿冒知名品牌、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在少数,他们打着擦边球,妄图走捷径获取利益,却毫无愧疚之意,全然不顾诚信经营、自主创新的原则。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欠债不还、背信弃义之人也能泰然自若地周旋于世,毫无羞耻感地继续行骗作恶,这种个体羞耻感的缺失逐渐汇聚成一股不良风气,蚕食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根基。
二、价值观混乱:精神家园的迷失
伴随羞耻感的丧失,价值观也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状态。物质主义浪潮汹涌澎湃,将人们裹挟其中,多数人将财富、地位、名利当作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为达目的,一些人可以舍弃亲情、友情、爱情,罔顾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
职场之上,唯利是图成为许多人行事的准则。同事之间不再是携手共进、相互协作,而是明争暗斗、互相算计,为抢一个项目、争一个晋升名额,不惜使出阴损手段,诋毁他人、伪造业绩。而部分企业管理者亦秉持“不管好猫坏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错误理念,只看结果不计过程,纵容甚至鼓励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得企业内部乌烟瘴气,团队合作精神荡然无存,长远发展动力匮乏。
教育领域本应是传承价值观、塑造灵魂的净土,如今却也受到功利思想的严重侵蚀。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小便给孩子灌输“考高分、上名校、挣大钱”的观念,忽视品德修养、人文情怀的培养。学校教育同样陷入应试怪圈,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实则难以落地生根,学生们沦为考试机器,只为分数拼搏,却不知学习的目的何在,对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缺乏深刻认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批量诞生,只图个人安逸,对他人、对社会冷暖漠不关心。
社会文化层面,多元文化碰撞本是好事,可我们却未能有效甄别糟粕与精华,各种错误思潮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影视作品、网络文学中充斥着虚荣奢华、暴力色情、虚幻逃避等内容,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认知,让大众尤其是年轻人难以辨别真假、是非、善恶,陷入价值迷茫的泥沼无法自拔,精神家园支离破碎。
三、潜规则横行:公平正义的蒙尘
潜规则恰似隐藏在暗处的藤蔓,缠绕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肆意践踏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娱乐圈,“潜规则”二字堪称众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从选角到出道,部分艺人凭借陪酒、献媚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资源,而非依靠演技与才华。那些真正有实力、怀揣艺术梦想的年轻人往往被拒之门外,无奈看着机会溜走,行业内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文艺创作质量下滑,荧幕上充斥着空洞无物、靠颜值堆砌的作品,观众的审美被低级趣味迎合,整个行业生态畸形发展。
政商勾结更是潜规则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一些政府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为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方面大开绿灯,换取巨额贿赂;而企业则投桃报李,为其提供金钱、美色等非法利益输送渠道。这种权钱交易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引发区域发展失衡、市场秩序紊乱等问题,更败坏了官场风气,让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骤降,动摇社会稳定根基。
医疗行业同样未能幸免。个别医生收受医药代表回扣,违规开具高价药品、过度检查治疗,全然不顾患者病情与经济负担。本应救死扶伤的神圣场所沦为利益交换之地,医患关系紧张愈发凸显,患者就医体验差、医疗费用高企不下,社会矛盾加剧。
教育领域的潜规则也不容忽视。升学过程中,择校费、赞助费等名目繁多的乱收费现象曾一度泛滥成灾,有钱有势之家可通过非正常途径为子女谋求优质教育资源,普通家庭孩子只能望洋兴叹,凭借真才实学公平竞争的机会被无情剥夺,教育公平成为空中楼阁,阶层固化问题随之加剧。
四、根源探寻与解决之道
这些乱象丛生的根源是复杂多元的。从历史角度看,社会快速转型期,旧有价值观打破而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人们在物质诱惑面前易迷失方向;从现实因素考量,市场经济逐利性被无限放大,法律法规存在漏洞与执行乏力情况,监管机制不完善给了违法违规行为可乘之机;文化传播方面,不良信息筛选机制缺失,新媒体平台为博流量放任负面内容传播,正确价值观引导不足。
要扭转这一局面,需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应强化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细则,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提高违法成本,让触碰红线者付出惨痛代价;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各行业市场秩序,打破垄断与不正当竞争壁垒。教育部门要回归育人本质,将品德教育贯穿教育全程,从小学到大学开设系统道德课程与社会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时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破除唯分数论桎梏。文化产业应坚守社会责任底线;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与正面引导作用,曝光不良现象同时宣传真善美事迹。每个公民亦需自我觉醒,重拾羞耻之心,以良好道德规范约束言行,从自身做起抵制歪风邪气。
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重建羞耻感、梳理正确价值观、铲除潜规则土壤,方能还社会一片清朗天空,让公平正义重回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