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论计划经济(十)——计划经济动力来源篇(一)

作者:李昊益  更新时间:2025-08-04 19:54:52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复兴网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及未来的智能社会中,什么样的经济是符合人类发展的?笔者从人民大众的视角出发,跳出知识精英的条条框框,对计划经济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索与研究,如有不到之处希望各位同志能够批评指正。(本文约3万字,陆续发表)

  下面再说说计划经济的动力从哪里来。

  计划经济里没有交易(买卖)、没有竞争、没有信用、没有专利、没有投机、没有利润、没有创收、没有特供,没有“男为奴,女为娼”,没有权、钱、学的结合,没有贪污腐败,没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没有经济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漏洞。那么生产动力是什么?是人民的生活需要及发展需要。每一阶段的生活需要实际上都可以在那一阶段维持一定的稳定,这时主要推动经济发展的就不是生活需要了,而是和当时的生活需要不太相干的事物,这就是人的发展需要。发展需要包括对人德智体的发展、对人社会关系的发展、对人实践活动的发展,即对现实世界乃至虚拟世界的解释、参与、影响与改造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探索,这种发展需要要想实现就必须得进行一定的生产,甚至是远超生活需要的生产,不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总体而言,人的发展需要是大于、多于和高于人的生活需要,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但两者之间不可能相差太大,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才有利于人类的整体发展。也就是说,两者需要统筹兼顾才行。

  每个人都需要吃穿住用,每个人都需要社会交往,每个人都需要生产劳动,每个人都需要休闲娱乐,每个人都需要个人乃至团队或集体的发展,因为有生活需要及发展需要,所以要进行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

  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者必须结合。只搞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而不抓阶级斗争,结果就是为人作嫁。只抓阶级斗争、只搞科学实验,而不搞生产斗争,结果就是削足适履。只抓阶级斗争、只搞生产斗争,而不搞科学实验,结果就是缘木求鱼。只抓阶级斗争,而不搞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结果就是水中捞月。只搞生产斗争,而不搞科学实验、不抓阶级斗争,结果就是泥牛入海。只搞科学实验,而不搞生产斗争、不抓阶级斗争,结果就是纸上谈兵。

  不抓阶级斗争,人们的精神面貌就难以振奋。不搞生产斗争,人们的物质条件就难以保障。不搞科学实验,人们的思维方法就难以创新。不抓阶级斗争,也不搞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人们的智慧潜能就难以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需要及发展需要的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精。什么样的经济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呢?显然

  可是现在的经济学家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赚钱,这纯粹就是骗人的鬼话。实际上赚钱是为了什么?不还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以及个人乃至团队或集体的发展需要吗?不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或者是其他什么的经济,它们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生活需要以及个人乃至团队或集体的发展需要。所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永远都是生活需要以及个人乃至团队或集体的发展需要。

  因为计划经济里赚钱没有意义,所以计划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以及发展需要,而不是赚钱。而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以及发展需要,就必须制定全国的经济发展计划,计划产品的生产总量、流通方式、分配方法、消费情况。

  例如,全国有14亿家庭,对住房最基本最正常的生活需要是一家有一套房子,那么全国就要计划生产14亿套左右的房子,这14亿套左右房子的建设由各地根据自己地方的家庭数来建设。建设好后就免费分配给人民,正好一家一套。随之要提供住房服务,包括装修、水电燃气供应、家电配备等服务,并定期不断升级迭代。而市场经济没有这个统一的总计划,都是各房产商自己生产自己的,在总量上不能正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有的建造好之后卖不出去,破产倒闭;有的老百姓没钱买不起就没有房子住;有的老百姓只能高价租赁房屋,有的老百姓所居住的房屋离工作的地方太远等等。

  有人认为,只要有了科学管理,市场经济就可以越来越好。难道这是真的吗?首先泰勒制的泰勒本人最终也认识到: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本身并不能保证其成效,因为这些手段抵不上心理革命的重要性。可惜的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企业以最大化利润为目的,资方的管理代理人不可能在低层次的管理中间协调劳方和资方的利益,也很难在工人中间建立起“信任管理层”的心理革命要求。反过来,公有制企业中间稳定就业,群众化的管理,建设性的舆论氛围都易于完成。所以,毛主席毕生鄙薄强化“管卡压”和“物质刺激”的管理方式,始终着眼于维持“心理革命”的制度基础——要让劳动者感受到的政治异化(来自于让人讨厌的管理者和管理方式)和经济异化(个人只是作为工具按照其提供劳动数量质量给予评价),超越了这两种异化就能够找到确立“主人翁精神”的捷径,这才是管理的大道——没有了官老爷式的管理者和最小化了少数人控制多数人命运的各种强制性管理手段,反而有了更加勤奋努力的劳动者群体。

  还有人认为,现在生产力水平不够,得等到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才能实现计划经济。这简直荒谬!计划经济不单单只是生产的问题,还有流通、分配、消费等问题,因为良性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或一锤定音的过程,历史的发展已经给出了答案!莫说是占绝对多数的人民群众不答应,就连少数剥削精英他们也不会答应的。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整体的经济问题更加复杂,到时由谁来解决?是靠那些少数剥削精英吗?还是靠不经过实践斗争的人民大众去解决?现在不慢慢解决,难道一定非要等到积重难返的时候再解决?很显然,这种谬论本身根本就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此谬论的人要么是愚昧至极,要么就是非奸即盗!

  只要有能力、有机会、有民心民意,全国物资及服务什么时候都可以统一起来,无需等到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才能进行。只要全国的物资及服务统一了,那么计划经济也就初步形成了,与生产力大小无关。生产力发达不发达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你认为现在生产力低,不适合搞计划经济,那么什么时候的生产力算高的?100年后的生产力高吗?比起200年后可能就很低。今天的生产力低,但是比100年前的生产力就高很多。所以任何时候的生产力都可以认为是高的,也可以认为是低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高低没有要求。

  另外,还要知道,在私有制市场经济下,由于大多数人的购买力不足,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生产力发展缓慢,只有在计划经济下,免费供应,生产力才能迅速发展。所以应该是先实行计划经济,才能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先发展生产力,再实行计划经济。不要搞反了。

  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或手段。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生产,而整体经济的着力点不仅在于生产,还在于流通、分配、消费等。也就是说,生产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初始环节而已,生产之后还要进行流通、分配、消费,然后以此循环往复!

  所以说怎么可以将生产力的发展置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之前呢?实际上,严格来讲,这两者的概念范围并不一致,整体经济的范围要远远大于生产力的范围,甚至绝大部分的生产力范围还被整体经济范围所包含着。

  退一步讲,即便将重心放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也是在经济发展的整体内进行,而不能独立出来,更不能将经济发展的整体置于后面。经济发展好了,生产力就是经济发展结果的一方面。可是单单生产力发展好了,我们是得不出整体经济能够发展好这个结论的。局部发展好了,难道整体就一定能发展好吗?这是不一定的!关键要看整体的其他部分是否也发展好了,并且还要看各个局部之间是否和谐。只有整体发展好了,局部的发展才会有所保障,才有可能和整体的其它部分保持和谐的关系。我们经常说看问题不能片面,同理对于生产力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也不能片面地认为生产力的发展要优先于整体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局部的发展只能优先于所属整体的其他部分,而绝不能优先于它所属整体的发展!因为局部本身也在其所属的整体之中。

  如果说优先进行某一整体经济的发展,比如市场经济,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并且出现不和谐的问题,那么这就不是整体经济优先发展问题,而是某一整体经济自身出现了问题,就是说它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新社会、新环境的发展了,即市场经济的弊端已经越来越凸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用更先进的经济模式(计划经济)去取代它。

  注: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蓝田书院经典传颂:你连什么是《计划经济》都没明白,就乱喷……

  2.刘光晨:计划经济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

  3.反者道之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世纪大搏杀尘埃落定

  4.计划经济乃未来趋势

  5.陈中华:论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张宏良:中国大妈与计划经济

  7.李甲才:新中国计划经济的“活字典”走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