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9年7月14日,由毛泽东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的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这是《湘江评论》创刊号。
在毛主席纪念堂毛泽东革命业绩纪念室里,陈列着1919年7月14日,由毛泽东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的《湘江评论》的创刊号。这份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在长沙出版发行的四开四版小型报纸,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影响了大批青年投身到救国革命事业中来。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发出的时代强音,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民积蓄已久的反帝爱国情绪如火山般爆发出来。5月4日,轰轰烈烈的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并迅速蔓延至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当时,青年毛泽东正积极投身于恢复和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工作。
随着湖南学生爱国运动渐入高潮,毛泽东深感需要创办一种刊物,来提高群众政治觉悟、扩大革命宣传、巩固革命热情、推动五四运动深入发展。1919年7月,由毛泽东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刊物《湘江评论》问世。
《湘江评论》在编排形式上借鉴了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每周评论》,采用专栏式布局,四开一张,分四版,每周出版一期,每期约一万二千字,主要栏目有《湘江大事述评》《东方大事述评》《西方大事述评》等。
在内容上,《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办报宗旨,对国内外最新革命形势进行报道、评论,发表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与富有批判精神的文章。
第一期创刊号的“创刊宣言”由主编毛泽东亲自撰写,用较大一号的字排印,几乎占整个第一版的篇幅。他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宣言的发表,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勇于反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精神。
接着,毛泽东又发表长篇文章《民众的大联合》连载于《湘江评论》第二期至第四期。他极富预见地指出:“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他充满激情地号召:“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的向前!”“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积极进行!”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初步展露出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远见卓识,表现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展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毛泽东既是《湘江评论》的主编,又是主要的撰稿人和发行人。《湘江评论》共刊发文章83篇,每一篇都凝聚了毛泽东的心血。其中由他本人撰写的文章就占了一半。在创刊之初,给刊物供稿的人并不多,预约的稿子经常难以收齐,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只好自己动笔赶写。
曾住毛泽东隔壁的周士钊回忆道:“我深夜睡醒时,从壁缝中看见他的房里灯光荧荧,知道他还在那儿赶写明天就要付印的稿子。文章写好了,他又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自己到街上去叫卖。这时,他的生活仍很艰苦,修业小学给他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元,吃饭以外就无余剩。他的行李也只有旧蚊帐、旧被套、旧竹席和几本兼作枕头用的书。身上的灰长衫和白布裤,穿得很破旧。”正是在这种窘困生活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探索进入最活跃的状态。
《湘江评论》从创办到被查封,只出版了四期正刊和一期临时增刊,前后只存在一个多月时间,但它不仅在湖南省产生了震动,更在湖北、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畅销。创刊号印了2000份,当天就抢购一空,随之又加印了200份,依然供不应求。李大钊、陈独秀看到《湘江评论》后,称赞它为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一份刊物。
《湘江评论》作为五四运动时期反帝反封建、探索中国未来命运的重要刊物之一,对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创立和发展中的奋斗精神和忧国忧民的革命气概,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转载自毛主席纪念堂公众号) |